即兴评述:“以恶推恶”的道德暴力与道德冷漠无异
文章来源:河大艺考原创 日期:2011-11-9
小悦悦已经离开十几天了,但是她的故事仍然没有结束。当初社会各界捐到小悦悦家庭里的这些善款,在小悦悦离开之后将何去何从,又成了人们的焦点。小悦悦不治身亡后,其父王持昌决定将善款捐出。但随后,王持昌接到了大量短信电话,除求助信息外,不少人质疑善款去向,指其敛财。王持昌称这笔善款如今对自己而言,已经成了烫手山芋。
小悦悦才刚走,丧女之痛还来不及平复,一些人就盯上了小悦悦没用完的善款,有的是求助,有的催促其捐出去,更有指其敛财的质问甚至谩骂,王持昌"拿钱跑了"的流言蜚语也被四处传播——此时此刻的这番情景,相比18名路人的冷漠,简直就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往伤口拼命撒盐的行为,是对这个不幸家庭的第二次伤害。区别只在于,上一次是以道德冷漠的面孔,这次却是以道德暴力的面目。
有专家说,"公众对于向小悦悦捐款这件事,视为一个公益行为,不是个人赠予行为,公众有这样一种意愿表达无可指摘。"这是一种非常荒谬的观点,因为在法律意义上,捐款赠予是不可以要回的。换言之,即使王持昌不将剩款捐出,在法律上也毫无问题。更何况,王持昌一开始就在媒体见证下,去银行专门开户并且公开每一笔善款,其用意何在?如果他真有意"借女敛财",何必将善款全部公开,为什么人们就不能给他点从丧女之痛中走出的时间?
显然,这里面弥漫着一种恶意的猜度,而不是善意的理解。这种人往往不会是爱的奉献者,他们不负责捐款而只负责监督。因为"很多的人不捐款,也不捐爱,但是总在捐道德"(白岩松语),所以原本凝聚着爱心的善款,成了受助者的烫手山芋:他不仅必须做到一分不留,而且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捐出去,否则就会被质疑被谩骂。事实上,即便是做到了这两点,恐怕还是不行,他还得捐出质量来;如果为了图快图省事将钱一咕噜捐给慈善总会、红十字会等慈善机构,肯定也会遭到更多的质疑和谩骂,认为他辜负了捐助者的爱心。
在关于18名路人的道德讨论中,参与讨论的几乎都是恶的抨击者、抱怨者,一时之间,仿佛这18名路人是绝无仅有的18名路人,除了这18人之外大家都是道德家;同样,在关于对小悦悦身后善款的质疑中,很多人又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揣度小悦悦的父母,似乎人人此前都为小悦悦捐了款。——有些人总在默默地践行善,另一些人却总在热闹地质疑一切抨击一切,这样的道德暴力,其实和道德冷漠是一回事。
两者就像硬币的两面:当遇到需要他们伸手帮助的情境时,他们会选择冷漠,他们抱怨恶的每一条理由都可以成为冷漠的借口;当根本不需要他们锱铢必较的时候,他们却拿起了道德的大棒,将监督别人捐剩下的钱作为自己的义务,通过向给受助者施压来显示自己很有道德。道德暴力和道德冷漠,是同样无情地从道德身上碾过的车轮:我们既要拒绝冷漠,传递温暖,更要拒绝暴力,以善推善。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