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介绍 招生信息 师资介绍 教学环境 学员风采 艺考视频 所获荣誉 联系我们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学习资料 > 播音学习资料

浅析电视新闻娱乐化(二)

文章来源:原创 日期:2010-10-5

浅析电视新闻娱乐化(二)

三、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兴起

传媒娱乐化的表现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新闻的娱乐性成份在增加

在美国“大众传媒主要被用于娱乐的占有的百分比大得惊人,几乎全部美国商业电视,除了新闻和广告(其中很大一部分也是让人消遣),大部分商业电影,还有报纸内容中越来越大的部分--------都是让人娱乐而不是以开导为目的。”

在我国情况基本相似,中国传播媒体在走过了“传播守业,宣传教育”的传播方式后,为了适应时代的转变和受众的需求,出现了像《朝闻天下》、《第一时间》、《鲁豫早班车》这样一些让大家喜闻乐见的新闻节目样式。同时《社会纪录》 新闻娱乐化的现象也在逐渐形成。

(二)新闻信息的娱乐化倾向日益显著

娱乐新闻在新闻报道中的比例加大,甚至于严肃新闻也开始试探着用娱乐的手法包装而成为“娱乐信息”。在近期,连、宋分别代表台湾的国民党和亲民党来大陆进行两岸对话,这可谓是中国历史上的突破和国际事务的重大发展。对于此类重大新闻,中国各大新闻媒体迅速做出反应,就两岸关系上到前年下到近几个月的关系变化如出一辙地进行报道。而《社会纪录》却抓住了大陆将于近日赠送两只大熊猫给台湾入手,用熊猫2000年前为战争中的兽类,经过国人长期的驯化而演变成为如今温顺可爱的动物来形象的暗示大陆终会以真情来换取与台湾的关系发展,以一种娱乐的方式表达出枯燥的政治立场,既让人得到了消遣,同时也参与了政治思考,可谓一举双得。

(三)新闻和娱乐相互渗透

新闻和娱乐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在我国,尤其是在传媒与市场接轨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传媒纷纷将娱乐化作为争夺受众的杀手锏。但是我们反对那种一味为迎合受众和市场要求,盲目且不加节制地利用一些低俗的内容来取悦受众的做法,否则,就会引起大众文化媚俗化的泛滥和失控。

四、新闻过度娱乐化的偏差

(一)新闻内容取向上的偏差

娱乐已成为时下的一种时尚,许多媒体紧跟潮流,争相模仿。主流媒体、主要新闻节目、硬新闻在新闻传播内容上挖掘一些“娱乐”元素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冷漠许多事关百姓的重要信息,把名人趣事、花边新闻等作为不可或缺的主要题材,甚至把灾害事件的不幸做娱乐化的处理,则是内容取向上的明显偏差。

不妨举个例子:去年12月下旬,某电视台新闻主播在播报乌克兰总统候选人尤先科“遭遇投毒使面部变样”的报道时,就随口调侃道:“看来这位靓仔想恢复原样是没指望了……”。但是据《羊城日报》报道,英国鲁道夫医院认为;“尤先科面部两年内可以痊愈。”

有的电台、电视台还把整档的时政要闻、硬新闻或撤下,或移到非重要时段。主阵地的缺失、主功能的弱化,主渠道的阻滞,娱乐化带来的恶果不仅仅侵蚀了新闻主体,对作为党的喉舌的媒体来说更是一种失职。

(二)新闻表达方式上的偏差

这几年,广电媒体的硬新闻不仅总量上大幅减少,表达方式上也被一再软化。“说”新闻是受众喜欢的表达方式之一,但是说的姿态、方式却是五花八门;主持人手中有折扇、绒毛笔,甚至“惊堂木”;衣着娱乐化、长衫、马褂、内衣......要知道,这样的装束,这样的道具,这样的播报形态和这样的主持人,都曾出现在以严肃和正统著称的新闻节目里。

新闻的重大性、严肃性理应成为新闻人的主要诉求。我们可以在主持形态、表达方式上作些探索,这也是很有必要的,过去新闻播报时那种正襟危坐、居高临下的“全国一张脸现象”毕竟让人生厌,问题是不能矫枉过正,把严肃的新闻搞得太离谱了,这只会削弱新闻的可信度和损害媒体本身的形象。

(三)记者角色定位上的偏差

新闻泛娱乐化的危害还在于易催生记者急功近利,哗众取宠的浮躁心理。在这样畸形的采编氛围里,许多有才华有责任感的记者反而会变得无所适从而被视为不合时宜的“另类”。记者的偏差体现在采访中的另一种倾向是“刁”。记者以“设套”和“不怀好意”激怒采访对象,对方越生气,媒体越开心,花边新闻就越吸引人眼球。

记者的天职就是采集新闻,与采访对象交朋友,以自己的真诚和坦荡与知情人交流。记者是公正的化身,崇尚客观、伸张正义,抑恶扬善,靠手中的笔和镜头去发现事物采制新闻。但是近年不知怎的,不少记者主持人却屡屡成了同行采访和炒作的对象,成为舆论的焦点。出现了角色上的错位。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一些人把握不住自己不无关系。

记者的采访活动不能被喜欢过度娱乐化的少数人需求所左右,这样就是对受众需求全面性的不尊重,过分满足了部分人的信息需求,就会损害广大观众的利益。曾经有一位名主持人面对镜头这样说:“有许多观众反映想看看我的全身画面,请摄像师把镜头拉开。”如此自恋的画面在电视上照播不误,这不能不说是泛娱乐化结下的怪果。有些电视台的新闻主播频频参与娱乐性晚会的主持,或者台里也直接安排以娱乐的方式与观众“零距离接触。”这样的策划创意是把“双刃剑”,可以提高主持人知名度,但也可削弱新闻主播的公信力。

五、新闻娱乐化,要防止媚俗化

新闻媒体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担负着传播信息、引导社会舆论和服务社会与公众的光荣任务,因此,媒体在新闻报道上必须防止媚俗化倾向的出现和存在。

(一)要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媒体引导水平

目前,新闻娱乐化已被人们普遍接受。但娱乐化不能无限地膨胀,颠倒主次,无处不倾。我们决不能仅仅以娱乐为着眼点展开采访活动,要坚决防止娱乐化过程中的媚俗化倾向的出现。为此,媒体必须牢记,新闻报道要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要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准。这是我们的责任和职责。欲承担起这一重任,就必须全面提高新闻舆论的引导水平。面对新闻娱乐化,传媒工作者必须把握好适当的“度”,贴近受众,而不是简单地迎合。

(二)要严格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提高采编队伍的素质

新闻的传播规律包括:1、真实、迅速是新闻传播最为基本最为核心的规律。2、新闻价值,也就是新闻传播的第二规律。包括时新性、接近性、重要性、显著性、趣味性五个方面。3、客观性,这是新闻的第三条规律。

众所周知,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取信于民的根本条件。能否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是检验记者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试金石。近年来,随着中国新闻市场的成熟与活跃,新闻报道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与此同时,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却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极大地影响了新闻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新闻媚俗化正是由于从业人员素质偏低而导致的一种片面追求新闻煽情性、刺激性的错误行为。要防止媚俗化倾向,就必须全面提高采编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新闻工作是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强的政治倾向性,从业人员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以增强对社会问题观察能力,对大是大非问题判断能力,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解能力,对新闻事件的分析能力,牢牢把握住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时必须全面提高业务素质,从业人员既要懂得新闻,还要懂得历史、经济、法律、文化艺术,懂得各种与新闻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相关的指示,才能适应传媒现代化的要求。

(三)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

娱乐因素渗入新闻传播之后,不规范的市场秩序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对新闻传播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一些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频频出现丧失职业精神和违反职业道德的现象。以媚俗取悦受众,以媚俗寻求卖点,以媚俗来满足物欲。因此,对电视节目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监评是有必要的。

当前,政府对电视媒体的监管不是不足,而是没有实现合理化、规范化和高效化,从而在娱乐化的异化现象出现之时显得监控管理不力。监评是对传媒质量的多维“透视”,监评机制就是有组织的对各传媒的自制节目进行监听、监视、评议的制度,真正有效的监评机制应接受来自受众监评、自身监评、节目相关单位监评和各种随意监评,这种监评无疑对促进传媒节目质量的提高具有深远的意义。西方传媒的投诉机制早已普遍建立,我国传媒如果能完善这一机制,无疑将在提高节目质量、调动人员积极性、增强质量意识等方面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媒体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新闻道德观来强化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还要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新闻界对自己的角色曾经有一个形象地说过:“如果把我们的国家比作是一艘航船的话,那么新闻工作者就是船头的哨兵,他监视着水下的暗礁和复杂的气候情况。”新闻从业者应该秉持这种瞭望者的职责。

面对新闻娱乐化,在新闻界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政策和法律对其作出规范之前,面对这样一些现实,作为新闻把关人的新闻从业者,需要先给自己的价值取向“把好关”,对自己这艘航船“瞭望”好准确的方向。

 相关信息
徐州师范大学科文学院2009年广播电视新闻学招生简章
播音主持专业考生在自备作品选择注意事项
联系人:侯老师 王老师 任老师
免费咨询电话:400 615 9899
手机:135 9878 8899   电话:0378-2869008
QQ:252 972 888   3737 6 8989  信箱:373768989@qq.com  网址:http://www.hedayikao.com/
地址:河南大学明伦校区(老校区) 河南大学南门向东300米十字路口向南150米。长途汽车站火车站乘12路、18路、10路苹果园站下车,金明汽车站乘33路车苹果园站下车。
河南播音主持培训 河南编导培训 河南音乐培训 河南美术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