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播音的规整性
长期以来,广播语言必须讲求规整性,已经成为一种共识。然而,有的人认为,要让广播新闻好听,就要象说话一样,不但说错了没关系,就连普通话也可以不必那么标准,能听懂就得了,如果还要讲求播音的“规整性”,就会使播音呆板,影响传播效果。笔者认为,播音是一门艺术,有着自身的规律和有别于其他艺术语言的规范,广播播音讲求规整性,不但不会使播音呆板,反而会提高播音的艺术质量和传播效果。
一、在听众的心目中,从收音机里传出来的话,都能听懂、听清,这是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但在这一点上,认识却并不一致。我们的一些节目主持人在使用话筒时是“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听众“听不懂”、“听不清”,甚至是“听岔了”,还在责怪听众素质低、水平差。应该说,这一方面是部分节目主持人对广大听众缺乏责任感,另一方面,这也是播音语言的不规范引起的。
最近读到一篇文章,说什么“既然主持人语言与播音语言的语言范畴不同,就不宜用一种语言规范来规范两种不同的语言,尽管它们之间存在共同之处。”(摘自《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年第三期)在这里,且不说“主持人语言”站不站得住脚,就说“用一种语言规范来规范两种不同的语言”,把“主持人语言”同“播音语言”看成“两种不同的语言”,在语言范畴上,就让人莫名其妙了。也许是这种观点代表着一部分主持人的想法,现在很多节目的主持风格是“越不象播音员越好”。
孙家正同志曾经在一篇讲话中指出:“播音是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的基本要求,如果没有这个基本功,他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播音员,也不可能成为优秀的节目主持人,甚至不可能成为非常合格的采访人员。”这充分说明,不管是播音员还是节目主持人,所使用的必须是一种语言,必须用一种语言规范来规范。
二、我国著名播音员夏青曾经说过“规整性应是播音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播音的规整性是由新闻性而来,是适应广播电视宣传的需要而产生的,不论是新闻节目、服务节目、体育节目还是文艺节目,都不能无视规整性这一要求,其中,又以新闻性节目最明显、最突出。
一个广播新闻作品,不论前期做了多少准备工作,最后还都得体现到有声语言中。报告新闻,必须强调新鲜感,要求“字正腔圆、呼吸无声、感而不入、语尾不坠、语势平稳、节奏明快”。现在,由于“轻新闻、重主持”的误导,一些节目的新闻播音水平不尽人意,甚至有下滑的趋势。
不可否认,目前的语言学重点已经由“说什么”转到了“怎么说”的问题上来,但这并不能成为忽视播音应该规范的托词。在广播播音中,语气的运用特别重要,同一句话,可以有多种语气,但是哪一种语气最能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语言内容,而且适应语境和对象,这种有感而发的选择,正是对播音员、主持人掌握和驾驭普通话能力和水平的实在考验。语言表达的方向和分寸,完全落实到语言运用上,关乎语言内容的色彩和分量。这就要求语言的使用者,特别是担负着传播重任的播音员、主持人更应谨慎从事,否则,“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就会造成宣传上的失误,产生不良影响。实践证明,任何一个句子、任何一个处理,一旦失去规整性,便立即会引起听众的反映。严重的,马上会降低对播音员的信任和尊敬。
强调播音的规整性,就是强调语气的含蓄深刻、分寸恰当,强调语气的舒展稳健,起伏得体。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著名的演员,在角色语言和表演方面造诣很深却播不了新闻节目的原因。
三、作为一个新闻播音员,必须在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上下工夫,这“转化”是创作,不是“音译”。要挖掘稿件的内在美,充分揭示其精神实质和语言特色,才能使语气贴切,重点突出,字正腔圆,由己达人。但是,这样的观点现在却被一些人认为是不亲民、不自然,已经落后于时代的步伐了。那么,播音语言的规整性同亲切自然是否真的不可调和呢?事实证明,规整性是亲切自然的根基,亲切自然是规整性的生发和归宿。作为一个比较成熟,且具备了一定的播音规整性的播音员或主持人,既不要用规整性去替代语言表达上的最高境界而止步不前,更不要以为规整性是什么绊脚石,想舍弃它而一味去追求所谓的自然状态的语言。
规整性最重要的一个优点,恰恰就在于对语言弹性的调节上。有较强语言功力的人,在具体思想感情、一定的内容形式需要的时候,要快则快而不乱,要慢则慢而不拖,要高则高而不尖,要低则低而不瘪,要强则强而不炸,要弱则弱而不假,要连则连而不粘,要停则停而不断。如此这般,气息、声音、口齿、思维、情感,都在语言流动中恰到好处,少有力不从心、口不应心的时候。
相关信息 |
新闻播音类型初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