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题回顾:考题“尺度大”,学生“顶不顺”
据参与编写帖子的考生表示,试题共包含100道题,没有特定的顺序排列,用“混搭”的形式把专业知识与课外知识交错呈现。专业知识方面,传统题目类似于“哪个导演不属于第五代”依旧存在,但也有很多“新鲜”的考题,像去年《金陵十三钗》制片人和院线闹矛盾、火爆的《失恋33天》就被纳入试题。
但惹起热议的当属“课外知识”部分,“PM2.5是指什么”、“以下人物和王立军最无关的是”、“郭美美跟哪个机构有关”、“美国副总统拜登到北京吃的什么”等问题让不少考生“顶不顺”,有考生认为,这种题比较“坑”那些在学校死读书的学生,但适合那些关注生活、思维活跃的学生。
官方回应:做导演要的就是关注生活
对于考题紧贴时事这一点,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副主任王红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导演系选拔的是适合从事电影导演这一行业的人才,如果考生只是喜欢电影,那是不够的,导演系将非常明确地针对导演的职业要求去选择考生。
过来人说法:北影考题以“怪”闻名
“我们北影考题一向以比较奇怪闻名”,于2002年毕业于北电影学导演系的程亮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说道,学校里一直流传着“最怪异的题目”———某一年有一道关于桥梁学名词相关的题目,来源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当年没一个考生答对。
程亮表示,北电的初试考题近十年“越来越大胆”,“这和系主任田壮壮有关,他特别喜欢考察学生的时事积累,因为导演的灵感毕竟要来源于生活本身。”对于网络上的一些非议,他认为其实文化考试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后面还有更多专业性的考试等待大家。据他介绍,导演初试分为三部分———文化理论考试、影评和故事创作,其中故事创作是最重要的,三个钟头完成2000-5000字的命题故事。复试时分为口试和小品表演,相较于挑选演员看重的小品表演能力,导演系考量的是编导能力。
相关信息 |